新時代科技工作者從事科普活動需要有新思維、新方法。并非所有的科技工作者都需要從事科普,也不是所有愿意從事科普的科技工作者都知道如何來做科普。真正能做好科普的科技工作者既要有較高的知識水平外,又要有很好的創新能力和表達能力;既要能確保科普內容的科學性、原創性,又要有較強的文學性、藝術性和趣味性;既要重視鞏固報刊、電視、廣播等傳統科普陣地,又要注重與新媒體結合,滿足不同受眾的互動性和體驗感。目前,科普的形式已經不拘于過去常見的報刊或書籍,需要科技工作者利用微信、微博、影視、人工智能等現代手段,針對科普對象的特點開展更有成效的科學傳播。經了解,里面的科普文章主要是專家所寫,比如骨科教授來寫“如果上天再給我一次選擇的機會,我只想長高125px”;臨床營養科的營養師來講“早晨一杯蜂蜜水清腸?晚上一杯蜂蜜水養顏?華西專家說:除了長胖沒得啥子用!”這些科普小文知識點準確、文字表達幽默,配以生動的圖片,讓人喜聞樂見。
當然,新時代呼喚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也需要創造良好的內外環境。從科技工作者所在的高校、科研院所和各類企事業單位來看,應該給予科普與科技創新同等的待遇,把科普當作職稱晉升、年終考核、績效分配的重要成果,引導更多的科技工作者人員更積極主動地開展科普工作;從黨和政府的各級各類部門來看,應該在科普平臺建設、科普人才培養、科普專項經費和科普成果評價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,注意把各種政策具體落實到從事科普的科技工作者個人頭上;從社會力量來看,要進一步營造有利于科普的氛圍,推動科技工作者與科普專職人員、文字工作者、影視制作人、科普儀器制造企業之間的交融互促,讓更多的科學知識易于公眾接受掌握,從深層次提升公眾科學素質,激發全民創新活力,為建設科技強國奠定堅實的社會基礎。